豐力富

育兒類

尊重並接納 當孩子的情緒教練

【文 / 謬修】

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,在紐約市6到12歲的兒童當中,有五分之一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其他情緒問題,其中約有6%罹患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DHD)、憂鬱症、躁鬱症、焦慮和其他行為問題。這個研究數據顯示,有情緒控制困擾的兒童為數不少,誰來擔任孩子情緒教練?父母的確責無旁貸。 在都會腳步快速繁忙的現代社會, EQ學分沒有修好、管不好自己的情緒,不但會影響人際關係,一旦在關鍵時刻情緒失控,還會引發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,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。高EQ的確成為現代人必須正視的課題。而EQ要從小培養,關注兒童發展的家長就要從擔任孩子的情緒教練做起。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‧高曼提出:一個人的成功,情緒智商(EQ)占80%,智商(IQ)占20%。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邁向成功的道路,從孩子一出生就要培養具有控制情緒的能力。 想要扮演好孩子情緒教練的角色,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‧高特曼提出幾個方式: 首先,必須先覺察孩子的情緒。在生活當中,往往孩子的情緒來自挫敗,像是足球比賽敗北,男孩氣得把球踢的好高,把手邊的東西一摔…。這個時候,擔任「情緒教練」的家長不妨適時讓孩子知道:「接受失敗也是好孩子!」 在了解孩子情緒的同時,親近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意義,是親子溝通當中非常可貴的經驗。同時學會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,並且理解這個情緒的意義。在同理和確認孩子情緒感受的同時,可以逐步釐清引發情緒的事情原委,試著把孩童的衝動反應引導為理性回應,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培養高EQ能力。 約翰‧高特曼教授鼓勵家長協助孩子想出多種解決事情的方案,親子一起思考每種方案付諸實行的後果,透過這樣的訓練,可以模擬不同情緒張力對應的結果。當孩子選擇最佳的方案實行,做了之後又有不錯的效果,家長可以給予正面的鼓勵,協助孩子找到新方法、而且是成功的方法。 近年台灣被診斷罹患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DHD)的病例為數不少,台北市教育大學特教系郭美滿助理教授認為,沒有經過專業鑑定之前,她希望老師和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「過動兒」的標籤! 郭美滿助理教授指出,很多孩子個性毛躁、注意力不集中,很容易和「過動」產生連結,事實上,注意力是有發展層次,直到六歲注意力才會發展成熟,所以不用急著判定孩子是不是過動。 在教學經驗當中,也會發現許多有情緒問題的孩子,爸媽平時可以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的技巧,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適或是宣洩的方式,像是靜態的拼圖或是動態的運動,都是平復、穩定情緒很好的方法。 察覺情緒,找對方法調節,當個安定的父母,當起孩子高EQ的情緒教練。

gotop
gotop
x

瀏覽器的cookie功能

本網站使用cookies。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