豐力富

親子類

搞懂疫苗接踵 健康「針」有保障

【文 / 謬修】

【本報訊】新生兒出生之後,緊接而來的就是繁雜的疫苗接種。在寶寶手冊後面摺頁當中,各種疫苗種類、接種劑數錯綜複雜,讓不少新手爸媽感到困擾,深怕哪個程序沒搞懂,影響到寶寶的健康。還有很多自費疫苗到底該不該施打?也是一頭霧水。 根據小兒科醫師解釋,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的觀點,對於嬰幼兒已經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疫苗接種清單,希望在施打接種之後,能夠杜絕病毒、細菌的感染,讓孩子健康成長。 所以已經把對抗的疾病的病菌接種到人體,讓體內免疫系統對這個病菌進行辨識,並且製造出足以對抗的「抗體」,進而使孩子對這個病菌會引起的疾病有較強的抵抗能力,就是「免疫」的原理,所以必須接種疫苗。 依照國家公共衛生單位的規定,現在嬰幼兒必須施打卡介苗、麻疹&腮腺炎&德國麻疹混合疫苗、水痘疫苗,及輪狀病毒疫苗、五合一疫苗、日本腦炎疫苗、B型肝炎疫苗、A型肝炎疫苗、肺炎鏈球菌疫苗,及流感疫苗…等。 每一種疫苗接種都有順序和時間,父母只要依照寶寶手冊後面摺頁上的清單依序施打,每一次接種完之後,注意下回注射的間隔、部位,按部就班提供嬰幼兒完整的疾病防護。 很多父母一想到打針,就會聯想到很多副作用,難免產生擔心。小兒科醫師指出,無論是在醫院、診所或是衛生機構施打疫苗,醫師都會先進行檢查,嬰幼兒如果有身體不適,就不會予以接種。 當然,每一種疫苗接種之後,嬰幼兒都會有反應,有些對疫苗反應會發燒,有些則會局部痛癢、甚至變成紅腫傷口…,都會在施打的時候充分告知家長,只要掌握基本原則:在健康無虞的狀態下施打、注意接踵後的照護,就可以安然度過每一劑疫苗接種的考驗。 除了寶寶手冊上必須接種的公費疫苗之外,家長還會接收到很多「自費疫苗」的訊息,很難判斷是否應該接種? 醫師解釋,有些新研發出來的疫苗,公部門還來不及納入公費,或是基於經費考量,沒有辦法全面性施打,還有一些是這些認為這些疾病還不至於有太大的急迫性,所以納入「自費疫苗」的範圍提供家長選擇。 對於家長而言,聽起來過於專業的「自費疫苗」名稱,實在也很難判斷該不該施打?醫師建議,可以詢問醫師,讓平常有照護自己寶寶的醫師充分討論,先了解這些「自費疫苗」的功用,再參考家族病史、孩子的健康狀況,還要考量經濟負擔,就可以做出適當的判斷。 寶寶手冊也要保存妥當,除了當作疫苗接種的紀錄之外,到了小學入學還必須繳交,所以要妥善收執,不要遺失了。

gotop
gotop
x

瀏覽器的cookie功能

本網站使用cookies。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。